作者是全球最大商業書摘網站getAbstract創辦者之一。

這本書對於常常需要思考去解決問題的人幫助頗大,

尤其可以避免讓自己陷入不自覺的錯誤中,
為了讓自己在思考上強化偵錯神經, 預防錯誤抉擇,
我把作者列出的52項, 約略的重點列出, 
方便自己思考時隨時拿來提醒自己
 
1.思考錯誤(Denkfehler)的觀念, 是指系統性的背離理性, 或系統性的背離理想/邏輯/理性的思考與行為。
此處的系統性指的是我們所犯的錯誤, 往往會有一固定方向。
 
2.存活者偏差(The survivorship bias):
由於成功者的能見度壓倒性的高過失敗者, 因此人們總高估成功率而低估風險。
==>股價指數不能代表國家的實際經濟狀況
==>失敗者不能出書, 無法宣傳失敗的心路歷程。大部分被信以為真的成功因素, 實際上也經常在失敗者身上看得到。
 
3.泳將身材的錯覺(The swimmer's body illusion):
將篩選標準與結果兩者倒因為果錯置。很多廣告以此法做行銷,
==>游泳會使身體健壯?  哈佛是最好的大學?
==>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多半由於幸運, 但他們不這麼認為。
 
4.過度自信效應(The overconfidence effect):
我們總是系統性的高估我們在預測上的知識與能力, 專家的情況通常更嚴重。
==>最好對預測抱持懷疑態度, 尤其是專家的預測。
 
5.社會認同(Social Proof):
當我的行為舉止跟周遭的人相同時, 該舉止就是對的。
==>野蠻時代, 人的生存本能
 
6.沉沒成本誤謬(The sunk cost fallacy):
為了完成某件事而持續加碼, 可以基於好理由。但千萬不要執著於類似"已經投入許多__ __在上頭"這樣的爛理由。
 
7.互惠(The reciprocity):
人類很難抵抗虧欠感, 最好別收禮 or 讓別人請客。
 
8.確認偏誤(The confirmation bias):
所有思考錯誤之母。將薪資訊解釋成合乎既有理論, 世界觀, 或信念的傾向。
==>試著去偽證自己的理論
==>人類會做的事, 無非就是過濾新資訊使其符合己意。
 
9.權威偏誤(The authority bias):
後見之明角度看, 權威經常是錯的。但更嚴重的是, 在權威面前, 我們內心的獨立思考就會不由自主矮一截。
 
10.類比效應(The contrast effect):
當我們觀察事物時, 若同時出現某個可供參考的對象, 我們"一定"會受影響而無法做出"絕對"的研判。
==>最好不要找模特兒一起出門
 
11.現成偏誤(The availability bias):
我們會借助一些易取得的現成例證, 位自己描繪出一副世界圖像。
對於沉默的, 能見度低, 我們會自動認為發生機率低。而少數幾項轟動的, 惹人注目的, 我們卻一直記得。
==>人類思考是戲劇性原則, 而非量化原則。
==>和思考與自己常相左的人共識, 可減少此偏誤。
 
12."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"的陷阱(Die Es-wird schlimmer-bevores-besser-kommt-Falle):
當專業人士對某些事一無所知或沒把握尚在摸索之時, 他就會請出"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"這道具。
ex:2008~2013台灣的總統說還會有苦日子, 過了才見光明。
 
13.故事偏誤(The story bias):
故事會扭曲且簡化事實。但人類易被故事吸引, 而不去注意理性或條列性的事實。故, 廣告含故事內容較佳, 容易吸引注意。
==>試著將故事拆解, 並逐項去質疑。
 
14.後見之明偏誤(The hindsight bias):
所有已發生的事, 似乎都緊密地遵循著某種看似合理的必然性。對抗此bias非常難。
==>寫日記兼預測(含股價), 會發現大家都是爛透了的預言者。
 
15.司機的知識(The chauffeur knowledge):
這裡司機指的是專門載著先知到處演講的司機, 名嘴就是"司機的知識", 他會背出"先知"的演講內容, 一般人基本上無從辨認。真正有達到專家等級的, 對於很多問題的答覆一定會有"我不知道", 因為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"知之為知之, 不知為不知", 很明顯名嘴和司機都不是。
 
16.控制的錯覺(Illusion of control):
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控制或影響某種事物;但, 事實上, 我們根本無能為力。路邊有控制紅綠燈的按鈕, 其實一點作用也沒有, 但它確實讓人們心平氣和等待燈號。
 
17.激勵過敏傾向(The incentive super response tendency):
人們會對激勵有反應, 但由於人是自私的, 其激勵效果有時甚至會反效。
ex, 獎勵撿到化石, 結果撿到化石的人會敲碎成很多塊, 然後分批上報。
 
18.均值迴歸(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):
極端的成果會與不極端的成果交相更迭。當氣溫創新低時, 接下來幾天氣溫回升機率高。
==>萬物會往平均值的方向移動。
 
19,公地悲劇(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):
一塊公有地供大家一起放牧, 個人為了增加產能, 會多放幾隻牛, 最後牛太多導致糧食消失而出現大危機
==>解決方法:私有化 or 管理
 
20.結果偏差(The outcome bias):
又稱為史學家誤謬(historian's fallacy), 我們總傾向用結果來做判斷, 但實際上應該以過程來做判斷才佳。
 
21.選擇的弔詭(The paradox of choice):
選擇不能毫無節制地多, 否則人很容易陷入為難, 不知所措的窘境。選擇太多反而會在選後感到不確定, 甚至不滿。
 
22.討喜偏誤(The linking bias):
當別人對我們愈表現有好感, 我們容易向這些人做某種程度不理性的示好。
==>讓客戶真的覺得受歡迎, 是最有效的銷售方式。
 
23.廩賦效應(The endowment effect):
當我們擁有某件東西, 主觀上我們就會顯著地為此物加值。此效應不只在擁有者上看得到, 在準擁有者也會有。
 
24.奇蹟(The wonder):
那些所謂不可能的巧合, 雖然罕見, 但絕對是可能發生的事。
 
25.團體迷思(Groupthink):
一個由一堆聰明人組成的團體, 每個成員都遵從或迎合一個被信以為真的共識, 最終這團體會做出愚蠢的決定。
 
26.輕忽機率偏誤(The neglect of probability):
人類會對期待發生的事件之規模有所反應(ex.彩金的總額, or 電壓的強弱), 至於發生的機率, 我們則近乎無感。除了風險為零之外, 我們相當拙於明辨不同風險的危險程度。
 
27.零風險偏誤(The zero-risk bias):
只有零風險可以治好我們莫名的恐懼, 所以人類為了追求零風險, 反而會付出更多資源。ex, 操作股票有風險, 把錢全部存起來, 結果反而有貨幣被停用, 以及銀行倒閉的風險。
==>學著在沒有什麼事都是百分百確定的情況下過活。
 
28.稀少性誤謬(The scarcity fallacy):
當我們被剝奪某個選項, 我們便會認為如今變得不可能的選項比先前吸引人, 藉此回應選項的喪失, 學者們稱此為"抗拒"(reactance)。這是一種自我安慰反應, 心理學上稱為"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"。
==>我們對稀少性的典型反應就是失去清醒。(物以稀為貴/機會不多, 敬請把握/只剩今天....etc.)
 
29.忽視基本比率(The base-rate neglect):
精確的描述誤導我們, 讓我們無法面對統計的事實。這種情況最常出現在基金廣告, 教你定期定額, 長期來看一定賺錢。但實際上, 主動式基金除了需要抽佣金(算%都是佣金)之外, 長期來看也是被清算掉機率較高, 幾乎沒有任何一檔主動式基金可以存活超過10年, 絕大部分更是5年內就被清算, 這根本不適合做長期投資標的。
 
30.賭徒誤謬(The gambler's fallacy):
人類相信冥冥之中存在著某種可以平衡命運的力量。事實上, 在各自獨立的事建中, 並沒有所謂平衡的力量。賭場轉盤連續出現18次都是大, 下一次出現小的機率並沒有比較大, 一樣都是1/2, 但一般賭徒會開始去賭出現小。其實, 這時你應該去懷疑轉盤是否被動手腳才對。
==>請仔細看你所面對的情況, 究竟是獨立事件還是非獨立事件。
 
31.錨定(The anchor):
我們會拿一些熟知的事物當做出發點, 借助此點推估出未知的事物。但對於偶爾遇到的無法憑藉的情況, 仍會愚蠢地使用錨定。以估價來說, 標的物(房地產, 公司, 藝術品等)的價值愈無法估計, 我們就愈沒有能力抵抗錨定, 即使行家也是一樣。教師在為學生打分數時, 易受這位學生以前的成績影響。
==>行銷高手都深知, 在他們報價之前, 必須先將錨定設定好。
 
32.歸納法(The induction):
我們總是傾向從個別的觀察, 推測得到普遍有效地確信, 然而這樣非常危險。
舉例來說, 鵝剛開始被農夫養時, 不太敢吃農夫餵食的東西, 但隨著農夫每天餵食, 鵝失去戒心, 開始相信農夫是真心對它好, 等到它對農夫開始完全信任後, 農夫卻把它抓出去宰殺賣掉了, 那隻鵝就是歸納法思考的受害者。
股市中也是, 所謂養套殺正是如此, 當股民相信某一檔肯定會繼續漲, 而壓全身進這檔時, 剛好也是主力拉高後準備大肆出貨(高點往下狂賣的出貨方式通常比慢慢拉高出貨更有效率)。
歸納法就是這樣, 只要出現一次反例, 便有可能推翻掉上千次的證明。
==>富蘭克林說過:除了死亡與納稅之外, 沒有什麼是確定的。
 
33.損失規避(The loss aversion):
由於遠古時代的人生活在生命風險極高的環境中, 因此基因延續下來的多半是小心翼翼的人, 而我們正是這些人的後代。因此我們會把損失, 看得比獲利還重。
在損失與獲利規模相同的情況下, 損失所造成的反應, 是獲利的兩倍。因此, 想要說服某人, 最好不要從可能的獲利切入, 而要從該如何避免可能的損失來著手。ex. 這產品可以防呆, 防癌, 防老化.....etc.
==>不需抱怨員工為何總龜縮, 因為他們做對了不一定加薪, 但做錯了肯定會付出代價。
 
34.社會性懈怠(Social loafing):
只要個人可以藉由團體混水摸魚, 並且不會被直接看穿, 這種效應就會浮現。人類發展出一套敏銳的感應系統, 使得我們摸魚而又不至於被發現(不會出全力做事, 但也不會完全不做事)。通常團體愈大, 個人參與的程度就愈小。人類為了逃避責任, 會想辦法朵到集體決策的保護傘裡, 藉以分散責任。
==>由專業背景不相同的人所組成的團隊, 是較佳的工作團隊。
==>處在一個人的狀態下, 跟處在一群人的狀態下, 人類的行為模式會迥然不同。
 
35.指數增長(The exponential growth):
人類可以直觀理解線性增長, 但對"指數增長"沒什麼感覺。
物價漲5%, 這樣講很多人無感, 以70/5約14(70為計算倍增的固定數字), 表示現在存款在14年後, 價值只剩一半。這樣描述就可以讓很多人有感了。
==>當你遇到指數或成長率相關的事物, 還是拿起計算器, 不要相信自己的直覺
 
36.贏家詛咒(The winner's curse):
一場拍賣會裡的贏家, 事實上往往是真正的輸家。因為標的物的價值未明, 而其實際價值很可能就落在各家所提出標價的中間。
==>股神巴菲特的忠告:千萬別去參加什麼拍賣
 
37.基本歸因誤謬(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):
當人們在解釋一些事情時, 往往傾向於自動高估人物對於事情造成的影響。
在結果是負面的場合當中, 特別容易發生基本歸因誤謬的狀況。比如說, 我們往往會把發生戰爭的罪過推給某些人, 但實際上一定是由眾多事情累積而發生戰爭。
另外, 在聽音樂時, 我們往往會把動人的音樂歸因為歌手技巧好, 而忽略編曲者才是歌曲動聽的來源。
==>若你想了解某一部戲, 請記得看戲時別只盯著演員看, 要多注意影響演員的各種因素, 其因果關係為何。
 
38.錯誤的因果關係(The false causality):
關聯性並非因果關係, 請張大眼睛看清楚。有時推論的方向會完全相反, 有時甚至沒有, 要留意。
市面上很多報章雜誌都會認為, 前幾年美國在Fed主席葛林斯潘的貨幣政策領導下, 美國經濟走在穩健的康莊大道上。然而實際上, 美國當初的繁榮, 與中國的互利共生關係, 才是最主要的原因。
有研究指出, 家裏有較多書的學生, 他們在學校會取得較高的成績。這也是典型的錯誤因果關係。
 
39.月暈效應(The halo effect):
我們往往會迷失在某個觀點上, 並且用這個觀點去設想事物的全貌。
hTC股價在漲時, 雜誌會出現分析它成功的因素是行銷如何優異研發如何優秀等, 但在股價大跌一大段後, 一樣的雜誌, 卻出現批評的文章, 描述hTC的行銷如何不行, 研發如何落後, 但這段期間公司的行銷方式, 產品開發方式, 並無任何大改變。
另外, 個人身上的某些特質(個性, 美貌, 年齡, 地位), 會製造出正面或是負面的影響。這特質會蓋過其他特質, 並且會不成比例地對整體印象發揮影響。
情人眼裡出西施地狀況也是如此。
==>月暈效應會遮蔽我們的視野, 讓我們看不清事物的真貌。因此, 在面對各項事物時, 請記得忽略他的特徵來看。
 
40.替代路徑(The alternate path):
舉凡所有同樣可能發生卻未發生的情況, 都是替代路徑。
替代路徑是不可見的, 正因如此, 我們很少去想到它, 而風險就在其中。
請看輕經由高風險替代路徑所導致的成功(賭博贏錢), 反之, 請看重經由無聊路徑所獲得的成功(律師, 醫生, 教師, 飛行員...etc), 因為無聊路徑, 才是真正對人類社會發展有幫助。
 
41.預測的錯覺(The forecast illusion):
專家所做的預測, 不會比隨機生成器所作的預測更準。哈佛經濟學家約翰高柏瑞說:只有兩種人會做預測, 一是無知的人, 另一種則是不曉得自己是無知的人。
當所涉及的系統愈龐大, 時間軸愈長, 我們所能看到的未來也會跟著變得愈加模糊不清。
==>請以批判的角度, 來面對各式各樣的預測。
 
42.連結謬誤(The conjunction fallacy):
人類會直觀地對故事做和諧化或合理化的理解。所以合情合理的故事, 或較長描述會誤導我們。
ex. 下列兩種情況, 哪一種較有可能  (a)法蘭克福機場關閉, 所有航班取消; (b)由於天氣惡劣, 法蘭克福機場關閉, 所有航班取消。  
大部分人會選b, 然而, 由於a的描述涵蓋b, 因此可能性較高的其實是a。
卡內曼的快思慢想提到:人類有兩種不同的思考, 一種是直觀的, 無意識的, 直接的思考;另一種則是有意識的, 理性的, 緩慢的, 吃力的, 邏輯的思考。令人遺憾的是, 當有意識的思考還在暖車時, 直觀的思考早已飆過了終點。
==>請忘掉那些關於左腦, 右腦的論調, 真正重要的是直觀的思考, 與有意識的思考兩者之間的差別。  直觀的思考有個缺點, 它無法抗拒合情合理的故事。
(廣告內容, 或是開店加上故事性, 容易讓人印象深刻)
 
43.框架(Framing):
對於同樣一件事, 我們會因陳述方式有所不同, 而產生不同的反應。
ex. 研究人員擬定了兩篇對於肉品的陳述"99%不含脂肪"以及"1%含脂肪", 雖然這兩句實際是指相同東西, 但受訪者多半認為挑選第一種較健康。
而美化修辭也是框架常見的變種, ex 1, 股市重挫-->修正。ex 2, 我們所遇到的經濟問題都不是問題, 而是機會。ex 3, 被開除的經理其實是重新出發。
此外, 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整件事情的單一或少數面向時, 我們也會被框架原則牽著鼻子走。ex, 買車只看引擎公里數, 而沒仔細看各種零件的真實狀況。
推理小說若無框架, 則其描述的謀殺過程便平淡無奇, 變成專業書籍。因此小說多以故事框架, 讓整本書可以引人入勝。
==>千萬要注意, 沒有框架, 你什麼都無法描述。
 
44.行動偏誤(The action bias):
即使行動沒什麼幫助, 人的習慣還是先做了再說。ex. 足球守門員幾乎都會往右或往左去猜方向, 而踢球員實際上可以踢正中間。
當我們處於全新或情況未明之時, 行動偏誤特別容易跑出來作祟。巴非特說過:在投資界, 主動出擊並不代表有績效。
==>能夠掌握狀況前, 千萬不要輕舉妄動, 最好什麼都不做。
 
45.不作為偏誤(The omission bias):
舉凡作為與不作為都能導致損害發生的場合, 便會出現不作為偏誤。
ex 1:研究證明預防接種確實可以降低罹患傳染病的風險, 但有些父母就是會猶豫是否讓小孩接種疫苗。
ex 2:比起作假帳逃稅, 我們會覺得單純漏報比較輕微, 但實際上兩者的結果是一樣的。
在此偏誤裡, 多半的情況都是能夠一目了然的。辨識不作為偏誤是很困難的, 因為放棄行動比採取行動來得不明顯。
美國左派以及民權學運曾喊過一個口號: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分子, 那麼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了。
 
46.自利偏誤(The self-serving bias):
自利偏誤就是, 成功的話功勞都是自己, 失敗的話因素是外來的。會以如此狀況, 是因為認錯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, 而我們通常會讓這樣的不舒服停損。
在這風險無法讓人一目了然的世界裡, 自利偏誤可能會引發迅速的災難, 
ex:雷曼兄弟的執行長, 一直稱自己是宇宙的主宰, 直到2008年.......
一些學術研究證明, 無論男生女生, 統統都會高估自己在婚姻關係中所作的貢獻。
==>防止自利偏誤的好方法, 1.請仇人吃飯, 並讓他批評自己, 2.有仗義執言的好友。
 
47.享樂跑步機(Hedonic Treadmill): 
我們不斷的工作, 追求升遷, 希望能夠藉此享有更多, 更美好的事物;可是, 儘管如此, 我們依然不會感到更幸福。學界稱此為"享樂跑步機"效應。
處在不幸當中, 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高估情緒持續的長度與強度。
==>減輕此效應的作法:(1)盡量避免長期下來也無法習慣的負面效應(如通遠車上班, 噪音環境, 長期壓力), (2)對於物質的事物, 如分紅, 中獎, 車子, 房子, 請對它所帶來的效益抱持著稍縱即逝的期待就好,  (3)盡量讓自己有自主的時間與空間。
 
48.自我選擇偏誤(The self-selection bias):
每當我們自己是抽樣的一部分時, 要留意別落入自我選擇偏誤裡。
ex 1, 男生都會抱怨自己公司女生太少
ex 2, 某雜誌透過每期寄送的雜誌裡附上的問卷, 調查訂戶對本雜誌的滿意度, 結果回問卷的答覆多半是滿意。這是因為不滿意的人不在問卷調查的對象裡。
 
49.聯想偏誤(The association bias):
是一種將沒有關聯的事物相互連結起來的傾向。此偏誤讓我們容易對決策品質造成負面的影響, ex:我們只喜歡聽好消息, 厭惡聽到壞消息。容易出現問題很嚴重, 但表面卻感覺不出有大事要發生的粉飾太平狀況。
巴菲特特別請他的公司執行長, 好消息不用報, 報壞消息就好。
==>我們得當心, 經驗裡有多少智慧, 我們就擷取多少就好, 千萬別多拿。
好比一隻貓跳到一個熱爐子被燙到, 之後他在也不敢跳到爐子上了, 即使爐子是冷卻的也相同。
 
50.新手的運氣(The beginner's luck):
聯想偏誤有種特別棘手的狀況, 也就是初期成功所形成的偏誤連結, 賭徒們將此稱為"新手的運氣"。遇到新手運氣的人, 多半會認為自己天資聰穎, 擁有過人的能力或運氣, 便跟著提高對外的投資或下注。然而長期來看, 若機率回歸正常, 幸運兒多半還是會淪為倒楣鬼。台灣眾多公司執行長就是這種況狀。
當自己處於成功時, 別忘記, 多半是運氣造成的。 
==>新手運氣有時會招致毀滅, 破解方法:試著偽證自己的假設。
ex, 有出版社要幫作者出書, 但作者還是試著投稿其他出版社, 看看其他出版社反應, 可推測自己是否可稱上出書專家。
 
51.認知失調(The cognitive dissonance):
對自己撒謊, 或想一些藉口, 讓自己好過一些。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。
 
52.雙曲貼現(The hyperbolic discounting):
做決定的時間點與獲利的時間點愈接近, 我們的情緒利率就愈容易跟著調昇。
因此我們對於"立即"(ex:獲利)會產生深切的渴望, 因而被"立即"牽著鼻子走(後市確定看好的股票漲停, 就有衝動急著想賣掉獲利)。
事實上, 很少經濟學家理解人類會主觀地採用不同的利率去計算。換句話說, 那些由經濟學家們所制定出來的, 以固定利率為基礎的分析模型, 實際上根本派不上用場。
有心理學家研究指出, 延遲享樂的能力是日後事業成功的一項可靠指標。因為能做到延遲享樂, 代表我們愈有控制自己衝動的能力(喝醉酒時這種能力會降低)。
 
 
我們的大腦其實是用來幫助我們繁衍, 而非追求真理。我們會系統性的往特定方向犯錯, 我們也經常會直觀地做出了決定, 事後再去未我們的選擇補上一些理由。
因此, 在我們面對影響愈大的決策前, 先把前面52項避免思考偏誤的教戰手冊逐項核對, 再做最後抉擇。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ar1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